打击网络谣言,共筑文明网络
网络时代,信息传播迅速,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日益猖獗,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,侵害了公众利益。打击网络谣言,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,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。
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。首先,网络谣言会引发社会恐慌。例如,在汛期,个别网民为吸引流量,编造散布汛情谣言,混淆大众视听,引发公众担忧恐慌,造成不良社会影响。其次,网络谣言会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。如“上海跟寺庙借了100亿元”“郑州某医院将以3.6亿元被拍卖”等谣言,恶意抹黑地方财政状况,严重损害当地政府形象。最后,网络谣言还会扰乱市场秩序。如“湖北荆门养殖场散养户90%的猪都死了”的谣言,编造杜撰虚假信息,扰乱当地市场秩序,严重损害养殖企业发展信心。
打击网络谣言,需要法律的有力支撑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,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一条,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在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中,公安部门已取得显著成效。例如,天津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,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行为,截至目前,依法查处造谣传谣人员180名,清理网络谣言信息6900余条。黔西南公安也按照“以打开路、以打促治”的思路,迅速行动、重拳出击,依法严厉打击恶意编造、传播网络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,全力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。
除了法律的制裁,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打击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。广大网民应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,不轻信、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,做到不造谣、不信谣、不传谣。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谣言的普法宣传工作,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,向公众普及网络谣言的类型、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,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。
打击网络谣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政府、企业、媒体和公众应齐心协力,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、和谐、有序的网络空间,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。
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拒绝网络谣言,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。